有网友说:女儿二本毕业,参加校园招聘入职企业,每月除去五险3000元,去还是留?
看到这样的话题,我不禁有些心酸,10多年前我刚毕业时,起薪只有800块一个月!而且还没有住房公积金这些福利。
虽然这是10多年前的事情,那时候薪资水平也不算很高,可毕竟也是杭州这样的准一线城市,同龄人起薪至少也都两三千,差距还是比较大。
这对我一个985毕业生来说,当时也是挺纠结的事情。
为什么我会选择一份相对较低的起薪工作呢?
一是因为我要转行做HR,专业上没有对口的优势;二是我看好这家公司的发展平台,能给我足够的锻炼机会。
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,我的薪资也是逐年增长,超过了当年那些起点更高的同龄人。
下面,就这个话题,我个人再说几点看法,仅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三线城市,毕业生起薪三千,并不算过低
我做了这么多年的HR招聘工作,对应届毕业生的薪资行情多少还有些掌握。
在我们杭州这样的准一线城市,目前传统行业的本科生起薪,不过也就四五千的水平,要是放到金融、互联网、房地产这些行业可能起薪相对更高,但要想进入这些高大上的公司,门槛自然也就更高。
所以,分析这个话题来看,二本毕业,三线城市,能够税后达到3000一个月,我觉得并不是特别低的起薪了。
你要是去一线城市找工作,恐怕税后也不会高出太多。
真的心里有疑惑,你也可以查询下网络上公开的一些应届大学生薪资统计数据,作个对比。
二、对应届生来说,起薪不是唯一,更重要的是考虑平台和职业发展
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,我觉得一个应届毕业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起薪不需要看得那么重要。
我的意思并不是薪资完全不需要考虑,毕竟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,出来工作能养活自己这点基本要求还是得有。
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,还是工作本身是否对自己职业发展比较有利。
第一就是考虑平台的重要性,就第一份工作而言,有一个好的平台,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,掌握更多的职场技能,更快速积累职场经验。
这中间,人的因素可能最为重要。如果你的领导很优秀,你周围都是出色的同事,这对你的成长而言非常有帮助,其给你带来的潜在收益远远超过薪资这个冰冷的数字。
第二就是考虑职业的对口性,比如我当年就不是人力资源科班出身,可是自己就是对这块感兴趣,大公司进不去,小公司也不想随便选,有些高不成低不就时,有一家成长性的企业愿意给我机会,那就是我所需要的。
哪怕薪资低一点,也没有关系,在专业领域学到东西是最好的回报。
三、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,而不是短跑,目光要长远
我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点:我们人的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,而不是短跑比赛,谁的起点高,第一个跑,谁就是胜利。
看过奥运会或者世锦赛的马拉松比赛的朋友都知道,很多冠军级别的选手都不是第一圈就一定会冲在第一位,哪怕他具有这样的实力,战术上也要有选择。
工作我觉得也是很相似的考虑,只是因为起薪没有达到预期,而不考虑其他综合因素,我认为很可能是一种短视的行为,未来回头再看这样的决定,也许真会后悔。
目前,我们是在讨论选择第一份工作这件事,实际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人思维上的倾向性。
也就是你在利益面前,是如何抉择的?
更看中当下的短期利益,还是看中未来的长远利益?
思维如果不改变,恐怕以后去了一个看似更好的平台,也难以走得很远,因为你的格局就是这样大。
四、在工作的选择问题上,更应该问问当事人自己内心的想法
在我们中国的社会,很多为人父母者,碰到儿女的人生大事(比如工作、婚姻这些),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比如一个母亲自己月收入可以有1万,女儿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月薪才3000,就认为女儿找的不好,要求她辞职,然后自己再帮她寻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去干。
当做父母的这样思考的时候,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,也就是:儿女自己是怎么个想法?对这份工作有没有兴趣,是否符合自己的规划?
我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我以前给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时就遇到好几个这样的案例,父母比较强势,总喜欢拿自己的价值观去看待儿女的选择,替晚辈做主,实际上孩子长大了,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,他们更了解自己内心的诉求。
所以,我建议家长能耐下性子,真诚地让子女表达自己的意愿,这不仅仅是对他们的尊重,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和决策能力。